2018年9月4日,燕子強颱『平成30年台風第21号』,號稱是關西25年來最強颱風從日本關西地區登陸,造成嚴重的災情,關西空港也因為跑道嚴重積水以及空港聯絡橋斷裂而被迫關閉,不過這只是背景故事,颱風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我在大阪難波的紀念品商店打工,每天接觸到上百位從中國、台灣、香港、泰國、美加、歐洲各國等等來的觀光客,這些觀光客的消費量佔了全店營業額的一半。在這關西機場關閉的期間,每日營業額及來客量基本上直接減半,少了觀光客的消費,尤其是華人的消費能力,難波附近的店家將會倒一半。
時間拉回到前兩年中國觀光客不來台灣的事件,不少網民說中國觀光客不來影響經濟應該要自我檢討為何不吸引其他國家的觀光客,世界上國家這麼多只做中國觀光客是你們自己活該。也有許多人抨擊觀光客很多的餐廳是“騙觀光客”,台灣人根本不吃這些。
說到底,這純粹只是市場定位的問題,沒有一間餐廳是定位給全世界的人,一間餐廳從口味的訂定開始就已經決定他要做的是本地市場還是外國市場,這些定位給觀光客的餐廳,口味上就會偏向外國人,甚至再精準一點的定位的話就是打特定哪一國人的客群再去調整口味。這樣的餐廳口味就不一定會是台灣人喜好的,同理而言,台灣人喜好口味的餐廳不一定會符合觀光客的市場需求,沒有一間店能符合全世界人的口味。這個問題並沒有誰對誰錯,純粹只是針對的市場不一樣。
套回到中國客不來的事情,一個市場已經開發做了十幾年,一夕間你要他們改做其他國家的市場,怎麼能期待業主不反彈?
從一個市場要跳到另一個市場,不是純粹只是把標語從中文換成英文、從『歡迎光臨』變成『Welcome』如此簡單而已。拿紀念品商店來比喻,我自己工作的紀念品商店內,七成以上是食物,因為亞洲人買最大量的是各種不同的零食、點心、蛋糕,亞洲人也是占營業額最高的族群。然而,歐美人買的多數是當地文化的衣服、磁鐵、筷子、紀念品等等的,要從經營亞洲市場轉作經營歐美市場的紀念品商店,這間店必需將將店內賣的商品做大幅更動,從食品為主轉為非食品為主,店內的員工聘請也必須從懂亞洲語系國家語言更動為懂歐美系國家語系語言。
然而就算如此,歐美國家觀光客的消費能力也遠遠不及亞洲國家的消費能力,從單一國家的中國市場,要轉去做日本、韓國、歐美等多國市場,需要花更多時間以及金錢在市場調查、宣傳、行銷以及執行上面,而且成效或許還是沒有做單一中國市場來得好。
所以請記住,這不是只是字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已,從行銷到執行方面中間包含有太多的難處需要克服。市場定位越精準,成效就越好,說換就換是不切實際的。
文/Jeff Liang
圖/Jeff 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