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io e pepe e pancetta

JLS_FO_JP_Q4%2219_cacio e pepe e pancetta_11-10-1.jpg

義式培根

義式培根,簡單來說是經過香料醃漬、而未經過煙燻的培根。
一般而言的美式培根,是經過糖以及鹽的醃漬後,煙燻而成,義式培根不用煙燻,在醃漬過程中加入例如香菜籽、杜松子等香料醃漬過後、再風乾一個月左右完成,所以其實在家裡也能自行製作。
這片從兩個多月前開始製作的培根,也快要被我吃完了。

JLS_FO_JP_Q4%2219_cacio e pepe e pancetta_11-10-2.jpg

四樣食材

Cacio e pepe 是很經典的黑胡椒帕瑪森義大利麵,食材只有黑胡椒、帕瑪森起司和麵,剛好我有自製的義大利培根便給他加了進去。
培根切成塊狀後,中小火下鍋逼出油脂,轉入黑胡椒利用培根本身的油脂去做爆香,培根金黃後加入煮好的義大利麵,以及最重要的是一兩杓的義大利麵水,利用培根油脂與義大利麵水去做乳化動作,拌入帕瑪森起司其實就完成了。

JLS_FO_JP_Q4%2219_cacio e pepe e pancetta_11-10-3.jpg

十分鐘食譜

義大利料理的精髓是從冰箱裡、從櫥櫃裡翻出來的食材,就能做出十分簡單但美味的東西。
培根可以放很久、帕瑪森起司也能放很久、黑胡椒幾乎不會壞、義大利麵也幾乎不會壞,這些可以長期保存的食材,在臨時沒有新鮮食材可以烹調的情況下,就是義大利人在困苦時期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料理文化,卻也最簡單及經典。

Instant noodle with vinaigrette

JLS_ST_FO_Q3%2219_vinagrett instant noodle-1 copy.jpg

泡麵

其實我是滿不喜歡寫食譜的,又或者是照著食譜做菜。對我而言食物是一種哲學,你喜歡的味道不一定就是食譜上做出來的,那只是別人因為自己的口味所寫出來的參考,而我的意思不是說不要去買食譜,而是去了解食譜是味道的大綱,真正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歡這味道。

這有一包泡麵,但是這包泡麵的調味包已經被我拿去用在其他的料理上面,所以我就只剩下了一塊沒有味道的麵,我該做什麼?

JLS_ST_FO_Q3%2219_vinagrett instant noodle-3 copy.jpg

油醋醬

於是我想到冰箱裡有一罐之前做的油醋醬,基本的油醋醬其實很簡單,三比例的油配上一比例的醋,也就是說三湯匙的由你就加入一湯匙的醋,攪拌均勻就好。

要用什麼油或是什麼醋其實都隨意。這邊是橄欖油跟白酒醋,裡面隨意加了一些切碎的辣椒末、蒜頭末、切碎蘿勒跟切碎百里香,簡單的就好。

JLS_ST_FO_Q3%2219_vinagrett instant noodle-5 copy.jpg

一碗麵

剩下的,就只是炒一點配菜,一些日本的菜の花,大概就是芥菜花或是油菜花,一些舞茸,口感上類似秀珍菇,跟一顆水波蛋。
禮拜六中午的早午餐,還懶得出門吃飯,用的都是冰箱或廚房裡剩下的食材,這樣就很好很簡單。

Why doesn't it taste like what I imagined?

美鳳有約,型男大主廚、傑米奧利佛、Master Class,越來越多人因為電視媒體集線上社群的推廣,不管是看著線上媒體的教學也好、去廚藝教室也好,越來越多人紛紛栽進了在家料理的世界裡。一手滑著手機中的食譜,一手拿著炒菜鍋鏟的畫面成了居家廚房的有趣畫面。或許你也一定有這樣的好奇:『食譜上看起來超好吃的啊,為什麼我自己做出來就不是這樣?』『被騙了!照著食譜做以為很好吃結果超鹹!』
在你氣著上臉書分享之前,其實有兩大理由導致你自己做的跟食譜上甚至跟老師學的完全不一樣。

IMG_4087.jpg
  1. 食材種類不同
    就像是咖啡豆一樣,不同種類的咖啡豆有不同的味道,淺、中、重烘培,土地、氣候、產區,都會讓萃取出不同風味的咖啡。食材也是一樣,食譜要求要番茄,牛番茄、黑柿蕃茄、聖女番茄、帥哥番茄、桃太郎番茄、櫻桃番茄,進口的又會有羅馬番茄、聖馬力諾番茄 等等,這些只是腦海中想得到的幾種番茄,實際上食材的種類非常廣泛,不同的番茄的甜度、酸度、水分、番茄味都會有不同。

    生鮮食材已經是如此了,乾燥食材像是橄欖油、醬油、巴薩米克醋等等,也會因為不同的廠商所生產的而有不同的味道,5年、10年、15年、20年的巴薩米克醋,在甜味上以及酸味都會有所不同,有的時候差別會非常的大。

    鹽巴也是一個很容易讓人誤解的一種食材,鹽巴的多寡除了取捨於個人口味以外,另外還有鹽巴製作過程的區別,精製鹽也就是一般常見的鹽巴,含鹽量通常比猶太鹽、玫瑰鹽等等的粗粒鹽要來得高,若食譜上並沒有明確指示哪種鹽巴的話就需要自己斟酌份量,因為通常歐洲食譜用的鹽多半是猶太鹽,若使用精緻鹽以同樣重量取代的話會過鹹。

    肉品的部分,除了不同種類、不同部位的牛肉以外,甚至還有熟成方式的區別,乾式熟成、濕式熟成、甚至熟成天數都會對於肉品本身有不同的風味影響。

    若你不知道食譜所使用的食材種類、品牌,對於還原出一模一樣的味道這件事來說其實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的。

  2. 步驟認知不同
    想像一下,是不是常有食譜書寫著:『炒至金黃』、『將醬汁濃縮』、『放入210度的烤箱』等等的用語,那究竟,什麼樣的認定才算是金黃色,將醬汁濃縮是要濃縮到如何的程度,烤箱是用大烤箱還是小烤箱,上火跟下火又該如何?

    拿這些去問人,應該一百人會有一百個答案,跟上面一點同樣的道理,除非你用的是與食譜或是主廚一模一樣的器材,否則烤箱便有百百種,不同的烤箱的內部熱循環不同,就連上面的溫度計也不一定完全準確;而不同的爐火也是有不同的功率,中式炮爐的小火可能就等同於一般家庭用瓦斯爐的中大火了。而將洋蔥炒至金黃這件事更是複雜,低溫慢炒與高溫快炒,都足以讓洋蔥炒至金黃,但出來的味道卻大不相同,若說低溫慢炒,是要多久時間以及什麼樣的程度算是低溫,這些都是會改變風味的原因。

    其實,除非主廚把手把腳的帶著學員一步一步製作,使用主廚挑的食材,主廚習慣的器具,從頭到尾都帶著學員操作的話,只看著食譜或者是只看著料理節目(料理節目一樣也會剪接,成品可能跟示範步驟時是不同盤的),是非常難以複製出一模一樣的味道的。或許你會問這樣還需要買食譜或是看節目幹嘛?記得料理並不是數學這句話,每個人喜歡的口味不一樣,覺得不夠鹹就加點鹽、不喜歡大蒜就不要加大蒜,最終還是自己喜歡的味道,最重要。

    文/Jeff Liang
    圖/Jeff Liang

Cost performance index

        CP值,或是Cost–Performance Ratio,中文叫做價格效益比,是許多人在衡量要不要購入一件商品時總會考量的一件事情,不只是相機手機等3C等有數據可考的產品拿來如此衡量,就連餐飲這方面,在Google上也充斥著所謂『高CP值排隊美食!』『一定要吃到的高CP值餐廳!』

        我們廚藝廚藝的說,講白了點在廚房裡到您餐桌上的這一整個流程,都是一場藝術,上桌的那道菜本身就是個藝術品,附帶上這藝術品還能吃。若是以藝術品的角度來看的話,CP值這樣的衡量方式就變得十分的不合理,藝術品可以是用垃圾場撿來的材料作成,也可以是黃金打造成的雕像,在衡量一件藝術品時,我相信我們的心中對於這藝術品的價格將會是反映在我們看到這份藝術品對我們的衝擊以及情感上面。同樣的,一份好的餐點,價格應是反映在這份餐點是否給我們帶來滿足、喜悅,而非上面用的是什麼樣的食材。舉例來說,在一位不喜歡吃平價牛排的客人眼裡,平價牛排就不會是高CP值的產物,這不僅沒為他帶來喜悅及滿足,反而是厭惡及痛苦。如同雕刻及繪畫,味覺也是很主觀的事物,既然主觀的事物無法用CP值來衡量的,那餐飲也不應該用CP值來衡量。

        另外從食材角度看起,許多人對於高CP值餐廳的看法是我是否能夠用最少的錢,去吃到最高級的食材,確實食材本身會是有高價低價的分別,但去一間餐廳吃飯,食材在價格上只佔了一道菜的一小部分而已,這些都是老調重彈,但廚師的手藝、服務的品質、餐廳的裝潢、都會反映在價格上的。舉例來說,飯店自助吧若有提供海鮮的話,在許多人眼裡都會是CP值很高的地方,但是虧錢的生意沒人做,什麼樣的價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做法,使用已預先煮熟後再冷凍的蝦、蟹都是很常見的方式,不需要再多花時間處理食材,成本自然壓低。而價格反映在成本上,同時也會反映在味道上,大量味道普普的料理並不會留下什麼深刻印象,量少卻極度美味的料理則讓人永生難忘。

        若撇開食材本身而從廚師手藝來看,廚師除了需要處理食材、清理、分切、保存,這些通通會反應在成本之外,同樣相同的兩種食材,依照不同的處理手法同樣也會反映在價格上面,舉例來說同樣是Prime等級的肋眼牛排,整塊烤完整塊送到客人的餐桌上的牛排,跟烤完後再幫客人去筋修整,處理到每一口都會是絕佳美味的牛排,價格上一定也有所區別。另外拿壽司來比喻,一般人心目中的高CP值壽司不外乎是大塊的魚肉搭配上便宜的價格,但對我而言壽司的巧妙在於魚肉與醋飯之間的平衡,過厚的魚肉或是過多的飯都會導致口感上的不平衡,壽司飯本身也會因為師傅的技術及拿捏得巧勁而有所不同,若只在乎CP值得話去超市買整塊的生魚片自行回家切應該就會是最符合CP值得方式了吧。師傅從學徒以來一路磨練出來的技術一樣也是成本考量的一部份,不僅反映在價格上面,也會反應在客人的味蕾上面,因為每一口都會是完美的。

        在追求CP值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失去了最初料理所帶給人心的感動,又是否低估了廚師的技術對於料理的呈現呢?一道菜的CP值是該由食材本身來考量,還是最終那道菜是否能帶給你感動來考量,希望我們都能好好的想想,料理在我們心中到底代表了什麼?

文/Jeff Liang

Sous Vide II

  在上一篇裡我們講到了舒肥的道理以及作用,初步認識到了這個既熟悉但又好像很陌生的詞,這個曾經是專業廚房在用的技巧,現在也悄悄的進入了家庭用戶的餐桌上了。想當然舒肥不會就只是隔水加熱食物這麼簡單而已,透過微電腦精準控制電熱棒的溫度,以及內建的幫浦循環熱水,讓整鍋裡的水溫能精準控制在你想要的溫度。但重要的是,這對於食物方面來講到底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呢?這篇將繼續探討舒肥更深的奧秘。

        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到了舒肥對於風味上的改變,因為是隔水加熱的原因所以焦香味會比直火燒烤要來得少一點。但對於某些來說,這樣的風味變化可能卻是一個優勢。羊肉本身帶有的羊騷味,是羊肉脂肪與空氣氧化所產生出來的味道,有許多人因為這個羊騷味對羊肉敬而遠之。而因為舒肥調理法的方式,讓羊肉是以真空包裝的方式進行烹調,氧化的程度大為降低,達到的結果不僅僅是軟嫩的羊肉,同時也去掉了許多讓人不愉快的羊騷味。但若你像傑夫一樣是個野人,喜歡羊肉那帶有大草原氣息的野生味道的話,就直接大火烤來吃吧!(別懷疑!傑夫以前工作的餐廳就有客人抱怨說羊排為什麼沒有羊味。)

        『想要更進一步的去除羊騷味嗎?在真空袋裡放入幾株百里香以及拍碎的蒜頭一起烹調,或是在羊肉上塗抹一層薄薄的英式芥末醬或是英式芥末粉,芥末子裡富含的抗氧化因子將會進一步去除掉羊肉的騷味。』

         舒肥的烹調方式另外有一個十分吸引人的優勢,也是傑夫八成時候會用舒肥的理由,就是低溫分解肉品肌肉組織的效能。以牛肉來做舉例,牛肉可以基本上分為常運動的部位以及不常運動的部位,常運動部位像是肩頰肉、腿肉等因為牛本身長時間使用這些部位,血液中的含氧量較高,肉品較為暗紅也比較有嚼勁(白話一點就是硬梆梆咬不動!)。而不常運動部位像是菲力部分,牛本身並不會運用到這塊肌肉,血液中含氧量較低,肉品較為粉紅也比較軟嫩。肩頰等部位因為較為堅韌,價格上也比菲力或是肋眼要來得便宜許多,但對於傑夫這種肉食性動物來說這幾塊部位因為含氧量高,牛肉本身的風味上會比菲力要來得濃郁許多。

        利用舒肥烹飪法,拉長時間低溫烹調這幾塊部位(24小時~72小時不等),我們將會得到一塊能夠保持5分熟的口感但是卻又軟嫩無比的牛肉。72小時的烹飪時間聽起來像是個很誇張的數字,但就如同牛奶也有分為一秒超高溫殺菌以及30分鐘75度C中高溫殺菌一般,低溫烹調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分解肌肉組織。試試看將溫度設定在55度C,烹調48~72小時的舒肥牛小排,這將會是你完全沒吃過的全新牛排口感。

        講那麼多舒肥的優點,舒肥好像無所不能一般,但所有的烹調手法都是一體兩面的,除了時間上的攏長,處理個牛排至少要40分鐘,雖然成功達到完美五分熟,但其實傑夫最不會用來舒肥的東西,就是牛排。身為肉食主義者,傑夫特別喜歡大火燒烤過後的那微微焦苦味、油脂滴在木炭上所散發出來的香氣、那一條條焦香的

烙痕、以及濃郁的牛肉風味。舒肥過後的牛排在香氣及風味上明顯不足於直火燒烤的牛排,這也是為什麼在舒肥風潮過後,很多新一代的餐廳開始回歸直火燒烤烹調出來的肉品,因為那香氣跟風味是無可取代的!
       

        舒肥是一種十分厲害的技術,讓凡夫俗子化身成食神再世的技術,不用再對著牛排戳戳戳、研究老半天到底是七分熟還是根本沒熟,任何人都能呈現完美的五分斷面秀。但過度仰賴這樣的技術,也並不是傑夫所樂見的,畢竟廚藝本來就是考驗自己對於火與鹽的功力,或是火烤所呈現出來的原始滋味就此從家庭餐桌上消失,那是多麼可惜的事!

文/Jeff Liang

Sous Vide I

         舒肥(Sous Vide)這兩個字在這幾年被大量使用,從專業廚房的專業用語到家用廚房的閒聊,或許家庭煮夫煮婦還不是非常的了解這個用詞,又或許舒肥成為了業餘廚師用來高尚化自己知識的字眼,但舒肥不僅僅是這樣,在我眼中舒肥可說是廚藝演化史裡本世紀最偉大里程碑。

         舒肥料理法在法國已經擁有了五十年以上的歷史,Sous Vide 這字眼在法文裡是真空儲存的意思。將食材放入食物等級的塑料袋裡,利用真空機將袋內的空氣抽出後將封口封起,接著放入恆溫水溫的容器裡,利用極低溫的方式讓食材低溫慢熟。舒肥烹調法或許可以說是由低溫水煮(Poaching)而來的,傳統上低溫水煮是將鮭魚等較細緻的食材,利用食物等級保鮮膜包起來,將空氣盡量排出後,放入微滾的熱水中低溫慢熟。而舒肥料裡法更進一步的提升了這類低溫料理的精準度,利用舒肥調理機,我們可以將水溫精準的設置在需要的溫度,30度的水溫就是30度的水溫,一度也不會超過,排除掉利用火加熱時還是會有溫度不穩的風險,使得舒肥烹飪法成為可以完美掌控食材熟度的唯一法則。

         有多少時候我們對於烹調牛排感到困擾的,要獲得那香酥焦脆的外皮,裡頭又要完美的五分熟,是許多業餘廚師的惡夢,舒肥調理法完全解決了這樣的困擾。利用舒肥調理機的溫度設定,將溫度設定在55度C,也就是五分熟的溫度,將真空好的牛排放入水裡後就可以讓時間來解決了,溫度設定在55度C代表了不管烹調多久的時間,一天也好甚至兩天,牛排一樣會保持在五分熟的55度C,最後再將牛排在高溫的鍋子裡煎出焦香的顏色就好。這樣的烹調法不僅排除了過熟的風險,也排除了在高溫煎烤牛排時總是需要顧著鍋子的麻煩,讓每一次出來的成果永遠會是你想要的。

         這樣完美的烹飪手法,聽起來好像夢幻到不像是真的,但當然的舒肥有許多的優點,但也有一些必須要去妥協的缺點。最明顯的一點便是烹飪時間拉得很長,已一英吋的牛排來說,因為舒肥料理法是利用極低溫的方式進行烹調,將至少需要45分鐘以上的時間讓牛排由裡到外都達到理想的溫度。

         另外的缺點是,舒肥出來的成果雖然是完美的熟度,但他畢竟是透過隔水加熱的方式烹調,這樣的方式缺少了我們所愛的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也就是「糖或澱粉」與含有「蛋白質或胺基酸」等成份食材加熱時所產生的焦褐反應。梅納反應所產生的顏色跟香味就是為何我們總是對於BBQ烤肉或是焦香的食物流口水的原因。經由舒肥調理法的食物,雖說軟嫩,雖說最後還是會調理好的食材放入炙熱的平底鍋中讓他產生梅納反應,但因為並不是一開始就利用直火燒烤而是最後才上色,梅納反應所產生的焦香味並不會滲透進肉本身裡,而是只會停留在表面,所產生出的焦香味將會比直火燒烤要來得少,這也是為何一部份的人會偏好直火燒烤而不是舒肥調理法所烹飪的牛排。

         舒肥的世界其實還有很多祕辛,這篇文章先讓大家初步了解舒肥料裡法的概念,未來將會陸陸續續放上根據不同食材、不同的舒肥料裡法,所產生的各種不同風味口感及味道的文章,舒肥的好處絕對不止是完美的熟度而已,還有更多更多的技巧等著你們去發掘。

文/Jeff Liang